化名潜逃26年的“红通人员”王汉民被缉捕归案******
中新社北京1月17日电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17日通报,近日,在中央追逃办有力指导和云南省追逃办统筹协调下,经昆明市纪检监察机关和公安机关不懈努力,化名潜逃26年的“红通人员”王汉民在四川成都被缉捕归案。
通报显示,王汉民,男,1960年6月出生,昆明卷烟厂原销售经理,涉嫌贪污罪,1996年畏罪潜逃。1999年6月,办案机关通过国际刑警组织对其发布红色通缉令。近年来,云南省追逃办将该案列为重点督办案件,昆明市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合力攻坚,最终发现王变换身份后藏匿在国内的重要线索,成功将其缉捕归案。
云南省追逃办负责人表示,王汉民潜逃26年后被缉捕归案,是全省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一体构建追逃防逃追赃机制的重要成果。下一步,将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部署,始终保持零容忍震慑不变、高压惩治力量常在,坚持有逃必追、一追到底,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完)
400余件艺术作品诠释“两岸一家亲”******
昨天上午,“源·缘——闽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南2展厅展出。本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主办,福建博物院承办,共展出400余件闽台艺术作品,从戏曲、文学、书法、美术等方面诠释了“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展览将开放至4月9日。
福建与台湾,在地缘、血缘、文化渊源等方面联系紧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最早可追溯至石器时代。安溪寮、福安里、泉州厝、兴化坑、永春陂、同安宅、龙岩庄等以福建漳州、泉州地名命名的台湾聚落,以及诏安、梅山等100多个闽台同名村镇,完整记录了福建先民开发台湾的历史轨迹。闽南话、氏族宗祠、布袋戏、妈祖信俗、闽南建筑等习俗与艺术形式,时时诉说着闽台同根的绵长柔情。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国博了解到,本次展览共分为4个部分。
序厅“同宗同源敦亲睦族”,通过族谱、家谱、古渡口路亭碑拓片、台湾同胞带回的台湾土壤等展品与抽象的闽南红砖建筑结合,展现中华民族“重土恋家、重视血缘”的文化传统。
第一单元“海峡之音合韵千年”,通过南音、芗剧(歌仔戏)、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以及现代戏等戏曲形式,展现闽台语言同系,闽台人民通过共同的戏曲传统所表达出的情感联结。
第二单元“艺蕴天工小康大同”,围绕闽台共同的生活习惯、信俗等,结合两岸工匠、艺术家共同创造的民间工艺以及工艺美术作品,展现闽台同根同源的展览主旨。
第三单元“妙笔生花写意中华”,通过文学、书法、绘画、漆画等艺术形式展现闽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两地文化渊源深厚。
展品中,来自福建博物院的“江加走雕木偶头”显示了福建木偶戏的源远流长。木偶戏在福建落地发展出多样的表演形式,其中提线木偶、布袋木偶与铁枝木偶并称“福建木偶三绝”。神奇绝妙的木偶表演技艺为福建赢得了“木偶之乡”的声誉。明清时期,木偶戏随着福建移民传播至台湾地区,成为联系两地人民文化和血缘亲情的重要载体。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