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稳”的基础 积蓄“进”的动能——为何短期冲击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态势?》一文以数据为轴,以专家观点为径,客观辩证地分析了当时(2022年9月)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发展走势,精准有效地做好了热点敏感问题的舆论引导和风险化解,强调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总体稳定的预期,对我国经济改革发展重要成就和先进经验做出了积极的宣传引导作用。
作为光明网经济频道下设的新媒体品牌栏目,“光明数据场”于2021年7月1日正式上线,以“网罗天下数据,趣谈发展故事”为要义,荟萃动画视频、交互图解、动态海报、卫星新闻、VR/AR新闻等优质新媒体内容,每周更新不少于3次,原创作品累计超500件,展现出中央媒体在数据新闻的融合与创新方面的探索,展示了用数据阐述经济发展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经济新闻奖是中国经济传媒协会主办的“中国经济新闻大赛暨经济新闻人物评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也是全国优秀经济新闻作品评选的唯一奖项。
参评第34届中国经济新闻奖的作品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间,有正式新闻资质的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及新媒体刊发(播)的经济新闻报道与评论,按“新闻报道、监督报道、新闻评论、融合报道”四大类申报和评选。最终共评出321件获奖作品。其中,特别奖1件,一等奖74件,二等奖107件,三等奖139件。
传统文化需要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表达******
“天妤”,一个沉睡千年的飞天少女,被神秘空间元境唤醒后,回想起千年前之事。当年,洞窟受损,壁画脱落。如今,苏醒过来的她,决定来到人间收集碎片,复原壁画,重佑人间……“天妤”不是玄幻小说中的人物,而是一个虚拟数字人。过去一年,“天妤”以收集壁画碎片为线索,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数字化演绎,持续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在海内外收获了大量拥趸。(见1月4日《光明日报》)
所谓数字人,是指通过计算机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技术打造的虚拟或仿真人物。从初代平面二次元形象,到以虚拟主播为代表的数字人2.0时代,数字人不断更新迭代。2022年,数字人大量涌现,除了“天妤”,还有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的“文夭夭”、新华网的“筱竹”、浙江卫视的“谷小雨”、敦煌研究院的“伽瑶”、国家博物馆的“艾雯雯”、中华书局的“苏东坡数字人”等,他们或化身为文博场所的导游,或成为文化短剧的主角,或担任对外传播的文化大使,以又潮又酷的方式讲述着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沉的血脉基因和历史智慧。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化时代,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要尽力避免陷入“注意力危机”,要打好“注意力争夺战”,把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再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它推广出去、传承下去。
如今,科技赋能于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它也完全可以成为推动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力量,使传统文化“活”过来、“动”起来,走进越来越多人的烟火生活。
用数字人传播传统文化,更贴近年轻人的诉求与审美。年轻人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也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传承者,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可以也应该“破圈”相拥。数字人既有好看的“皮囊”,又有丰满的“灵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可小觑。据报道,受“天妤”影响,很多青少年给自己化起了“国风妆”,甚至引发海外美妆达人竞相模仿。
2021年10月,由北京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同发起的“虚拟数字人”项目——“数字梅兰芳”亮相,其通过高逼真度实时数字人技术,复原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形态、声音及面部表情,以另一种形式传承京剧文化。彼时,“梅兰芳孪生数字人”现身梅兰芳大剧院,与台下观众互动:“距离我上一次登台已经过去了60多年,没想到我们又重逢了,要感谢科技的进步,期待我们今后的见面会有更多的形式。”“数字梅兰芳”吸引年轻人与京剧国粹亲密接触,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戏曲振兴的更多希望。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理念深入人心,“国潮”“国风”正在变成年轻人的时尚和情怀。在这个大背景下,传统文化故事符合现代审美的新讲法、年轻化讲法应该更多。传统文化多一些生动鲜活,传承和表达多一些创造性,我们的传统文化自然会星河长明,璀璨夺目。
何勇海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